首页 > 大使信息 > 大使讲话
牛清报大使在建军97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2024-08-01 17:53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招待会,与我们一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97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卓越功勋,坚决履行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使命,是当之无愧的钢铁长城,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强大支柱。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70年前,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国与国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冲破冷战阴云,抵抗大国霸权实现民族独立与主权平等贡献智慧。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现已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为推动全球安全积极做出中国贡献:

一是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中国军队海上护航、国际救援、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派出5万余人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46批护航编队、150余艘次舰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为72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

是助力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中方针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发布立场文件,不遗余力劝和促谈,为饱受战争冲突困扰的国家和人民寻求和平解决方案。在去年促成沙特和伊朗达成和解的基础上,10天前,中方再次邀请巴勒斯坦各派别代表在北京举行内部和解对话并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

是汇聚国际社会同完善安全治理的合力。中方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明确提出20个重点合作方向,为各国参与倡议落实搭建框架。今年722日,中方提出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工作文件,有助于增进战略互信,避免危险的核军备竞赛,有效地减少战略风险,促进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

是搭建促进国际安全交流合作平台。中方秉持求同存异、坦诚对话精神,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领域交流对话。持续引领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安全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博鳌亚洲论坛、北京香山论坛、中拉高级防务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安全交流对话平台,推动国际社会共商应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挑战良策。

女士们、先生们,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样一个世界”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概括地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今年71518,中国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即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力量的增长。我们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以合作促安全。我们坚定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我们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能。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步伐是坚实的。我们将继续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博里奇总统曾说“当亚马逊森林发生火灾或者智利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川融化,并非仅是巴西人民或者智利人民的损失,而是全人类蒙受损失。当今世界,我们或共同得救,或共同沉沦”。这一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